|
发表于 2024-10-11 22:53:49
|阅读模式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布,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幅跃升,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关键支撑。
9月1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了四位科技工作领域党员代表围绕“科技报国 创新为民”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他们分别是,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裁王军;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蔡荣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高级农艺师苏海兰。
中共中央宣传部就“科技报国 创新为民”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
中国中车副总裁:
到今年8月,中国中车已累计交付高速列车3375列
王军现任中国中车副总裁、中国中车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铁道学会常务理事。他是正高级工程师,轨道交通装备技术和管理专家。
“从1952年,新中国自主设计第一台蒸汽机车,到今天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中国铁路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高铁已成为一张亮丽的中国名片。”自1985年参加工作,王军一直从事铁路机车车辆和高速列车的研发、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他认为,自己有幸赶上了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引领的全过程。
王军主要从事机车车辆技术研发与管理研究,并取得系列原创成果。主持研制我国“和谐号”第一列CRH2型 250km/h、第一列自主知识产权CRH380型350km/h高速列车,第一列青藏铁路高原客车,创建“技术+产业”双元驱动管理模式,组织实施高速列车产业化,快速形成全球规模最大批量制造能力,为我国高速列车技术引领做出重要贡献。
王军表示,到今年8月,中国中车已累计交付高速列车3375列,快速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批量制造能力,为3.9万公里的高速铁路安全可靠的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压力容器”背后的科学家:
40多年前爆炸事故频发,如今已达世界最好水平
陈学冬现任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他是特种设备设计制造与运行维护工程科技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86年大学毕业以后,陈学东分配在原来的机械工业部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压力容器和管道特种设备的设计制造与研发工作。
陈学东介绍说,压力容器是包含着危害性化学介质、承受一定压力的压力壳体。压力容器使用量大面广,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发生爆炸。爆炸一旦发生,压力容器内的化学介质可能会发生中毒、火灾甚至是环境污染,人民生命财产会遭受严重威胁。
陈学东回忆说,40多年前,中国高端压力容器还不能自主研发,只能依赖进口,压力容器的爆炸事故也比较频繁,“那个时候大概一年要爆炸一百多起,死亡数百人,损失几十亿人民币。”
随着相关监察机构设置,《特种设备安全法》立法,近40年来,也有30万科技工作者从事压力容器与管道的安全和研发工作。陈学东表示,现在中国的压力容器产品基本上不再依赖于进口,事故率已大幅度降低——万台设备年事故率从40年前的4.0降到现在的0.09,死亡率也降到0.09,达到世界最好水平。
作为30万科技工作者的一员,陈学东长期从事石化、电力、冶金、燃气等领域承压类特种设备设计制造与维护工程科技研究,率领团队攻克了高温、高压、深冷、腐蚀等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难题,打破了重要压力容器依赖进口的局面,助力压力容器设备事故率大幅下降,产生直接、间接经济效益超百亿元。
研究“引力波”的理论物理学家蔡荣根:
从事科学研究也离不开理想和信仰的指引
蔡荣根现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是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蔡荣根主要研究基础科学问题,如引力的性质、黑洞物理、宇宙学、暗物质、暗能量、引力波物理等问题。他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杂志发表论文28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引用,多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蔡荣根所在的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主要从事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量子场论、引力和宇宙学、凝聚态理论、量子物理、复杂系统统计物理等内容。“这些内容研究主要是以好奇心驱动的,探索自然的本质和知识的边界。这些基础研究看起来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点远,但却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的总开关,它也决定着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深度和厚度。”
蔡荣根说,发达国家无不是利用基础研究的突破带来产业变革而成为世界强国的。从事科学研究也离不开理想和信仰的指引。2001年,蔡荣根回国工作,而他所在的研究所大部分同事都是从国外回来的。
“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正如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两弹一星’元勋彭桓武先生所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我和我的同事都相信,一个更加强大的祖国可以承载着更多的梦想,我们都愿意将自己的科研与国家的科技事业相联系,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祖国而努力。”
让“七叶一枝花”从野生变成人工栽培
她想让农民们过上好日子
苏海兰现任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高级农艺师,是光泽县科技特派员协会副会长。
“我是农民的孩子,从小跟我母亲干农活,知道农民很辛苦,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能够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工作十几年来,苏海兰一直在基层一线做中药材栽培研究与应用推广,突破了珍稀药材七叶一枝花人工栽培和种苗繁育技术瓶颈。
2014年,苏海兰到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福建省南平市,做科技帮扶。她不仅在深山老林做科研,帮助企业建设基地,还组建当地的技术团队,到农民家推广技术。苏海兰团队在“七叶一枝花”的野生转家种栽培技术和育苗技术中,将关键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农民,培养了一批乡土人才。
苏海兰主持国家中药种植标准化项目分课题、福建省地方标准等项目27项,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授权专利7件,发表学术论文63篇。她带领团队在闽赣山区示范推广七叶一枝花、仙草、黄精等中药材近10万亩,产值20.8亿元,为助力山区乡村振兴和农民脱贫致富以及林下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红星新闻记者 严雨程 北京报道
编辑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
|